人工智能基础概念

1 AI 智能体

AI 智能体是一个自主实体,它通过传感器感知其环境,并通过执行器对环境做出反应,以实现特定目标。在大型语言模型(LLM)的背景下,智能体可以被设计为执行任务、做出决策,并以目标导向的方式与用户或其他系统进行交互。

AI 智能体的关键特征包括:

  • 自主性: 能够在无需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运行。
  • 反应性: 能够感知并响应环境中的变化。
  • 主动性: 能主动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。
  • 目标导向性: 能够为达成特定目标采取行动。

2 模型-控制器-解析器(MCP)

模型-控制器-解析器(Model-Controller-Parser,简称 MCP)是一种用于构建与大型语言模型交互的应用程序的软件设计模式。它将应用程序的逻辑分为三个相互连接的组件:

  • 模型(Model): 即 LLM 本身,负责生成文本、回答问题或执行其他语言相关的任务。
  • 控制器(Controller): 管理用户与模型之间交互的组件。它接收用户输入,将其发送给模型,并处理模型的输出。
  • 解析器(Parser): 负责解释模型输出并从中提取结构化信息的组件。当模型被要求生成特定格式(如 JSON 或 XML)的输出时,这一组件尤其重要。

这种关注点的分离使得应用程序更加模块化、易于维护并具有更强的鲁棒性。

3 检索增强生成(RAG)

RAG 是一种先进的 AI 框架,通过将大型语言模型与外部知识源相结合,增强其能力。它将 LLM 的生成能力与信息检索系统的精确性相结合。

3.1 RAG 的工作原理

RAG 的处理过程通常包含两个主要步骤:

  1. 检索: 当用户提供提示词时,系统首先从知识库(如文档集合或数据库)中检索相关信息。这通常使用基于向量搜索的检索模型完成。
  2. 生成: 检索到的信息会与原始提示词结合,并一同输入到 LLM 中。模型使用增强后的上下文生成更准确、最新且更符合语境的响应。

通过将 LLM 的回答建立在可验证的信息基础上,RAG 有助于减少幻觉,提高生成内容的整体质量与可靠性。

3.2 RAG 的优势

  • 提高准确性: 响应基于可信知识源中的事实信息。
  • 增强相关性: 生成的内容更具体,也更符合用户问题的上下文。
  • 减少幻觉: 模型更少生成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。
  • 提升透明度: 通常可以追溯生成内容的来源文档,从而提供一定程度的可解释性。

3.3 参考资料